植樹簡介
體驗各地最受歡迎的精彩活動
1.挖一個與樹的根球大小相當的坑。
2.如果坑周圍的土很硬,坑的容積應該更大一些。
3.把縛在樹上的草繩解開,因為樹根就像人的血管一樣,只有展開才能發揮更大的功能。將那些草繩扔至坑底,將來爛了以后,是樹苗的優良肥料。
4.將樹放入坑中,扶正,確保樹干深入土中的深度和它的苗圃一樣。
5.加土,并在加了一半土以后,把樹苗向上微提一下,這樣能保證樹的根全部朝下。并且還要不斷把土踩實,不要讓土中留有空氣,這樣才能保證樹苗將來能扎根。
6.在樹干周圍適當多加一些土,否則下一步一澆水就會形成一個大坑,因為我們一般人種樹后踩土踩得都不結實。此外,圍著樹用土培成一個圓形土壩,便于澆水時水能蓄住。
7.如果有條件最好在樹周圍(離樹干有一定距離)鋪上一層樹葉時或草之類的覆蓋物,這樣,可以減少水分蒸發,屏蔽雜草的生長。
8.給樹來一次透水,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因為樹從苗圃移出來以后傷了很多毛根,對水分的吸收能力很差。充分的水分才能保證樹苗的成活。
節日徽標
編輯中國植樹節是以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生態環境而設立的節日。與其它慶祝性質的節日不同,植樹節需要各機關、單位高效地組織進行相關活動,方能更好地達到植樹節設立的初衷。1984年2月,全國綠化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現行的中國植樹節標志,以提高中國植樹節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方便民眾有組織地參與綠化活動。
節徽圖案中的樹,示意我國公民人人植樹3至5棵,人人動手,綠化祖國大地。鐫刻的“中國植樹節”和“3.12”字樣,既讓人們牢記植樹節的日子,又寓含中國人民年年植樹,造福人類的堅忍不拔決心。三棵闊葉樹和兩棵針葉樹會意為“森林”。圍繞著森林的外圈,代表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體系的良性循環。
節日主題
編輯為了激發人們植樹造林的熱情,讓民眾的造林運動更有系統性、針對性,自2009年起,每年全國綠化委員會均為當年的中國植樹節制定一個節日主題。
歷年的節日主題如下:
2015年:美化環境,清新空氣
2014年:擁抱春天,播種綠色
2013年:深入開展造林綠化,鼎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12年: 植綠護綠共創省示范文明城市
2011年:追求綠色時尚,走向綠色文明
2010年:與大樹在一起
2009年: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2008年:讓我們進一步的去種植物吧。
發展歷程
編輯古代植樹活動
清明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植樹時間。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俗。
古代的統治者曾多次下達植樹的命令。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便下令在道旁植樹作蔭蔽之用。公元605 年,隋煬帝下令開河挖渠,詔令民間種植柳樹,每種活一棵,就賞細絹一匹。宋太祖則根據植樹多少把百姓分成五等,并下令凡是墾荒植桑棗者,不繳田租;對率領百姓植樹有功的官吏,可晉升一級。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頒布《農桑之制》十四條,規定每名男子每年要種桑、棗二十株,或根據土地情況栽種榆、柳等代替。同時嚴飭各級官吏督促實施,如失職或審報不實,按律治罪。
明清時代,植樹規模有更大發展。明太祖朱元璋在推行一系列振興社會經濟文化措施中,就有植樹造林一項。“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對利用空地植樹的實行免稅,而對不完成植樹任務者懲罰,對砍伐樹木者治罪。清朝前期,也要求地方官員勸諭百姓植樹,禁止非時采伐和牛羊踐踏及盜竊之害。鴉片戰爭后,一批有識之士提倡維新,光緒皇帝曾詔諭發展農林事業,興辦農林教育。
其實因此看來中國古代就有很良好的植樹造林傳統。
民國植樹式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1894年,他在《上李鴻章書》中就強調“急興農學,講究樹藝”。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農商部呈準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每年4月5日前后)為植樹節,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指定地點、選擇樹種舉行植樹節典禮,并從事植樹活動。該決議于同年7月21日獲批準,正式在全國范圍內執行。自此,中國正式有了自己的植樹節日。
1928年4月7日,民國政府通令全國:“嗣后舊歷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1929年2月,農礦部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準行政院,規定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并于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北方地區則出于三月初旬寒氣未消,不適于栽樹的緣故,將造林宣傳運動周延至清明節左右。而后,行政院院會通過了《植樹節舉行造林運動辦法》,通令全國實施。
新中國植樹節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逐漸加深了對植樹造林重要性的理解。1979年2月23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林業總局的提議,通過了將3月12日定為中國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于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中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愿將在新中國實現并且要實現得更好。
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決議指出,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決議號召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每年植樹,愚公移山,堅持不懈”。1982年的植樹節,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鄧小平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節日成果
編輯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實施多年來,全國各地人民群眾都認真履行公民應盡的植樹義務。截至2008年,中國大陸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數達104億人次,累計義務植樹492億株。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有力推動了中國生態狀況的改善。在1981年,中國森林面積為17.29億畝,活立木蓄積量為102.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2%。到2008年,中國森林面積達到26.2億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 136.1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城市建城區人均公共綠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超過1億公頃。此外,中國加緊了“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天然林保護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在世界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中國實現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森林植被狀況的改善,不僅美化了家園,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對農田的危害,而且還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儲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