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房山------平西烈士紀念館

活動亮點:
平西,由北平(舊稱北京為北平)西而得名。平西當時主要包括房山、淶水、易縣、門頭溝等地區的4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在這塊土地上,曾經是我國著名的抗日戰爭根據地。在這塊土地上,記錄著開創平西抗日根據地的蕭克等一大批老將軍的豐功偉績和當年30萬平西人民的抗日斗爭精神。
適合團隊:
16人起
1天
活動概述
歷史背景
平西,由北平(舊稱北京為北平)西而得名。平西當時主要包括房山、淶水、易縣、門頭溝等地區的4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在這塊土地上,曾經是我國著名的抗日戰爭根據地。在這塊土地上,記錄著開創平西抗日根據地的蕭克等一大批老將軍的豐功偉績和當年30萬平西人民的抗日斗爭精神。在這塊土地上,曾有幾萬名革命先烈壯烈犧牲,為國捐軀,譜寫了悲壯的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平西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北平西部地區著名的抗日根據地,平西抗日根據地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連接敵占區與晉察冀邊區的一條重要通道,許多青年學生、愛國志士由此奔向根據地和延安,奔向各個抗日戰場。 [1]
北京市房山區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在這里開辟了平西抗日根據地,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動人事跡。1985年,遵照曾在平西戰斗和工作過的一些老將軍和老領導的倡議,北京市在房山區的十渡村建立了“平西抗日烈士陵園”。為更加翔實地反映平西人民抗戰的全過程,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在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房山區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圓滿完成了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新館建設。
主要展覽
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新館總建筑面積4350平方米,展覽面積2500平方米。 展覽分為八個部分,展出圖片316幅,文物268件。許多圖片和文物都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從不同側面、多個角度介紹了全國抗戰形勢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建過程,重點反映了創建和鞏固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全過程。館內大量的實物和照片,真實地反映了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平西根據地軍民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悲壯歷史。展覽共分“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論持久戰》的發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平西抗日游擊戰的開展和根據地的開辟”、“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辟平北”、“平西根據地居民的艱苦斗爭”、“平西根據地的發展擴大抗日戰爭的勝利”等八個部分,展出圖片,文物上百件。從不同時期展示了在八年抗戰中平西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為開辟、鞏固和發展平西根據地,堅持敵后游擊戰爭,支持全國的抗日戰爭,進行了艱苦卓絕英勇不屈的斗爭,付出了重大犧牲,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陳列“平西抗日根據地斗爭展”于2021年進行了全面調整。
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為豐富館藏內容,通過走訪平西抗日根據地十二縣、烈士家屬、老將軍以及退伍老兵,甚至遠赴遼寧、廣西等地征集了歷史文物等440余件,這些文物是平西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縮影。如:1941年房淶涿縣政府授予馬安村“抗日模范村”的錦旗;房淶涿縣委書記趙然隱藏在山洞時使用過的羊毛氈;冀熱察黨委書記馬輝之使用過的望遠鏡;平西地委書記李德仲使用過的馬褡子;平西宣傳部部長陸平行軍時用過的手套和行軍毯;兒童站崗放哨時使用過的紅纓槍;青救會會員使用過的會員證;挺進劇社演出時使用過的化妝盒、打板、口琴;平西軍民取暖工具——炭火盆等等,這些文物為傳承平西紅色文化發揮了重大作用。為保護文物,合理利用文物的價值,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利用展覽展示為參觀者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由宣講小分隊整理、編輯文物故事走進學校、社區、軍營進行宣講。同時每年都要對展覽文物進行定期的維護和清查。
項目介紹